作家网首页

  在当代文学版图上,刘继明一度被归为先锋作家,后又被誉为“底层文学”的代表作者之一。继《江河湖》之后,他的长篇新作《人境》全景式扫描乡村与城市,聚焦农民、工人、知识分子以及资本新贵、官员阶层,以巨大的历史涵盖性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书写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史”的力量和“思”的品质。通过不同人物的命运起伏和各自独立思想观念的碰撞,作者致力于探索人与社会的沧桑巨变及“中国往何处去”的重大命题。如何在历史与现实的裂痕下重建认知的勇气?作者以何视角直面时代的当下,勾勒家园的未来?《人境》对社会主义文学又有着怎样的继承与发展?期待广大读者的评价与探讨。

冯敏:从中国的大地和现实出发

正因为刘继明把主客观世界融为一体的叙述,才使《人境》达到了历史与美学的高度统一。小说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结束,书中的许多人物的命运走向都处在变化之中,和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变革一样,充满了危机也孕育着希望……[详细]

乌兰其木格:风车、精神之父以及断线的风筝

精神之父或传统之根的失掉让马垃成了一只断线风筝。在强烈的困顿和茫然之后,他被迫成熟了。回到神皇洲,开启新型的生态农业合作化模式成为他成熟后作出的独立抉择。这一次,他无须听凭“父”的指派,他为自己作出了决定。然而创业路上的诸种艰难纷至沓来,有的是马垃能够应对的……[详细]

蔡家园:马垃——苍茫大地上的“世纪新人”

继明老师没有止步于对历史“中间物”的表现,而是对这个能够象征历史发展必然的人物进行着更加丰富和完整的塑形。当马垃心中的激情被列文、保尔等人所秉持的理想主义光芒照亮之时,那些沉淀在思想深处的彼此冲突、相互驳诘的观念也在“斗争”中逐渐走向有机融合……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风车、梦和游泳等意象,不仅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演变中的精神世界的隐喻。当马垃穿越思想的梦寐而觉醒时,其实也就获得了“新生”,从此开始了立志改造社会、重建乌托邦的实践……[详细]

陈福民:《人境》,为历史留证据的写作

这部小说除了人物问题之外,跟中国当代史有特别密切的关联。我看到的首先就是启蒙主义的问题,但非常值得探讨的是,我们应该特别警惕所谓的中国文人文化,就是说,我们讨论启蒙主义的时候能否跟中国古代文化当中一直以来含含糊糊的文人传统划清界限。我觉得非常困难,因为我们看到,通过小说就能看到,中国乡村知识分子的启蒙,往往是通过文人传统完成的,而且首先是通过文人传统完成的。这部小说里边,马垃也好,逯永嘉也好,在五十多万字的文本内,与人物相对应,不断出现各种小说书名……[详细]

张陵:那个仿佛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形象

不知道对小说主题框架的叙述会不会帮助我们对小说主人公马垃形象的理解。阅读的最初感受可能是,马垃是一个现实的失败者。按竞争时代的逻辑看来,商场的失败不算什么,牢狱之灾也不算什么,但面对人生的挑战,没有英雄般的挺立,没有继续拼搏,而离开竞争的主战场,成为一个现实的看客,成为一个时代的边缘人,就是一种软弱行为,就是失败者的行为。马垃这个形象,看上去不是一个积极进取的文学形象,是一个仿佛不属于我们时代的文学形象……[详细]

张慧瑜:什么才是真正的“人境”?

这部小说分为上下两部,上部是马垃的故事,下部是慕容秋的故事。表面上看起来有点像两个平行故事,前者是新世纪以来的新农村建设,后者是女教授反思既有的研究思路。这两个故事又有内在的关联,哥哥马坷是马垃和慕容秋共同的精神偶像,马垃所从事的新农村合作社和慕容秋所关心的国企工厂改革都与外国资本代理人辜朝阳有关,也就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在我看来,这样两种农村和城市的故事是为了回应1980年代以来关于农村和城市的主流叙述……[详细]

苏岩:危机的表征与小说的另一种可能——读《人境》

郭东生作为村支书,在小说中表征着当前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困境。他向马垃抱怨说自己不过就是个收款员,这背后其实说明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动员能力已经完全丧失,因此才有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去信教。丁友鹏并不算是一个坏官僚,但是他缺少理想主义的激情,在资本大行其道一切向钱看的时代,他也只能是一个被经济理性和各种官场明规则和潜规则牵着鼻子走的“循吏”而已。李海军和潘小苹在小说当中可以被看作是资本在基层的代言人,而他们的背后则是更为强大的外国买办辜朝阳……[详细]

李松睿:《人境》,一部令人紧张的小说

这个小说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文体的拼贴。这也是作家能力的体现。刘老师在写马坷的日记的时候,那种语言在我们今天看来是比较陈腐的,价值观是陈腐的,语言方式也是陈腐的。刘老师有意识的模仿这种旧时代的语言,把关于过去时代的记忆成功地带入当下语境。此外,他引用了很多其他的小说作品,像《安娜·卡列尼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些作品和《青春之歌》一起,在今天的时代把上世纪50到70年代的生活氛围、生活理想重新激活,用过去的传统向今天的时代发出挑战……[详细]

张元珂:关于《人境》的两个关键词

《人境》的讲述方式很有特点。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把讲述和呈现作为两种相对立的叙述模式,并产生过孰优孰劣的争论,极端的做法就是把讲述作为一种落后的模式加以批判或抛弃。他们觉得讲述是一种很霸道的叙事方式,而极力推崇以呈现模式再现某种现实或历史。还有一种模式,即把讲述和呈现融入到一起,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叙述模式……[详细]

吴佳燕:马垃的精神成长与人间困境

由曾经的先锋写作到现实主义的回归,刘继明的主动选择体现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感应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正如他在《人境》后记里所说:“文学也是如此,在历经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名词新潮流的冲刷之后,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任何花哨迷乱的外衣都无法遮住文学内部的苍白和危机”,这可视作他回归现实主义的一个基本驱动力:关注宏大命题,恢复文学生机。他一方面削减或放弃了一些技术性的东西,比如说文本形式和叙述方式,另一方面在对社会的调查报告或知识分子的思考上有意加大力度……[详细]

项静:《人境》——回撤与重建

《人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有一种深沉得不合时宜的乌托邦情怀,在乡村凋敝的主流叙事中,作家用这种情怀去重建一个“合作社”,去匡扶资本和政治的正义,建立乡村的主体性,用小说中农民谷雨的话说就是,“马老师操心的不止是同心合作社和神皇洲,而是整个中国。”小说中的语调和词汇,甚至是那些可以便当地引发联想的社会构想,人物道德对于今天的文学来说,对于今天精致的萎靡气息来说,不也是一种乌托邦吗?这部小说中理想主义的人物、正面人物特别多,他们都是慕容秋怀念的知青时代的恋人马坷的精神后裔,“公而忘私,富于理想。”……[详细]

徐刚:想象一个更好的世界

我对马垃这个人物,还是有一些不太满足的地方。马垃当然是一个奇怪的人,奇怪得仿佛不是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他是农民,知识分子,还是文人?都难以定位。小说中,他内心的丰富世界展示得不是太充分,他的成长,思想的历练,对于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从何而来,我们不是太清楚。小说给人的感觉就是我们始终在远远地看着他,但面目不太清晰,看他在不断地实践,上下求索,他在焦虑,他在孤独地沉思,但始终没有走近他,没有去倾听他,和他交谈。他的内心有巨大的矛盾,两个精神导师马坷和逯永嘉不断打架,到后来不得不独自面对这个世界,他内心经历的巨大转变,他的痛苦和挣扎,我们不是太清楚……[详细]

朱永富:改革时代的精神史

马垃身上凝结着复杂的社会关系,构成了小说宏大结构的一个重要条件。他与神皇洲小时候的玩伴郭东生一家的关系,他与师范同学丁友鹏的同学关系,他与老师逯永嘉的关系,他与学生谷雨之间的关系,他与知青群体慕容秋、李海军的师生关系,以及经由他的哥哥马坷而建立起来的与慕容秋的特殊关系。这些关系都成为结构小说的重要形式。郭东生当了村支书,丁友鹏当了县市领导,他的学生谷雨成为他在神皇洲的得力助手,甚至是“追随者”。这些关系构成了马垃从村到县市的叙事空间……[详细]

刘凯健:具有现实批判意义的美善之光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境》的美学内涵,既立于抒美善之情,再一次焕发美善之光,也贵于使这耀眼的强光照进现实,赋予其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不过,并不是每一个时代的抒情都能产生批判性,有了当今世道,也才有了刘继明的抒情的批判意义,可以说,他既是不幸的但同时也是幸运的。而且,承担历史使命并不只靠运气,刘继明是以其丰厚的社会积累和多面的艺术能力担负起了这一任务的。所以当探寻《人境》的现实批判性所依赖的艺术魅力时,还能找到的便是其讽刺的语调和作家熬炼这种语调时把控火候的能力……[详细]

陈若谷:棱镜,历史的回返与现实的勾连

刘继明弥合分裂的方式有两个,一是回归到伦理,把一个现实难题予以道德和情感清理。比如马垃对小拐儿和谷雨的容纳,以及他对于唐草儿的精神收编。逯永嘉的历史债务竟然也是历史的遗产,他留下的女儿唐草儿,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果园里,逐渐抖落了旧日的阴霾,走向了健康光明的人生。唐草儿觉醒的过程正与马垃自己的精神被修复的过程同构。他在节庆之际被家家户户请去杵糯米,组织舞龙,重建传统淳朴的文化秩序。这片天地也涤荡了马垃曾挥之不去的“羞耻感”,修复了他的感情……[详细]

往期回顾

  36365“新作·锐见”专题致力于推荐当代作家重要新作,发现培养文学评论人才,倾听读者对作家作品的真实评价,欢迎广大读者参与。如果您对刘继明长篇小说《人境》有独到见解,请于1月8日前投稿。
  下期我们将推出对金宇澄《回望》的评鉴。如果您感兴趣,请于1月23日前投稿。
  稿件字数在1000—5000字之间,36365将择优发布,优秀稿件提供稿酬。投稿邮箱:zgzjw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