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70后女作家:接纳传统,敏于时代

来源:36365 | 李唐  2018年04月18日09:19

4月16日,“如莲盛开 传统与现代——魏微、乔叶、朱文颖、鲁敏、黄咏梅研讨会”在京举行

如今,70后作家已经整体步入中年行列。中年是一个作家真正成熟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的作家们积累了充足的人生经验和感悟,对世界与个体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古今中外,许多作家也都是在中年时期才写出了自己真正的代表作。

4月16日下午,由鲁迅文学院主办、《文学报》合办的“如莲盛开 传统与现代——魏微、乔叶、朱文颖、鲁敏、黄咏梅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70后女性书写的代际、日常性及创作瓶颈等问题深度交流了看法。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文学报》副总编辑陆梅出席研讨会。鲁迅文学院教学部主任郭艳主持研讨。

代际——从被忽视到主力军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做总结发言

“如何在当代文学的坐标上给70后作家定位,他们以何种方式进入文学史,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评论家汪政长期关注70后作家的创作,他认为70后作家普遍有一种认识,就是这一代作家是最受到忽视的。前有50后、60后作家作为标杆,后又被80后、90后追赶,特别是当80后作家登场时,正是对“代际”讨论如火如荼的时候。“80后”作家由于几个带有明星气质的作家的出现,立刻就占领了舆论制高点,吸引了人们的眼球。相较而言,“70后”作家则多少受到了“冷遇”。

不过,现在这种声音几乎消失了。“因为‘70后’作家的创作已经开始稳定,用时髦的话讲,就是有了文化的自信。”汪政说,“70后”作家其实较早就进入了有深度的写作,这是区别于其后更年轻的作家的。他表示,现在有许多年轻作家、网络作家拒绝有深度的写作,与其采取那种鸵鸟式的自由的写作,还不如把眼睛睁开,哪怕眼睛睁开以后带来的是痛苦,带来的是灼伤,也应该把文学的承担扛起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张柠直言这是一个“迟到的研讨会”。他认为,“70后”作家写作的意义实际在这个世纪初已经开始呈现出来了,整个批评界如果不能对他们这样一种写作进行总结的话,那是批评话语本身的滞后。

“写作状态最好的,目前来说,还是70后这一批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作家徐坤是资深编辑和文学在场者,她表示,在众多的来稿当中,“70后”作家的作品能够与传统薪火相传、继承传统的审美特质和自我精神价值,同时又能跟当代中外的文学潮流很好结合。“70后一代真正的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旗帜了,而且这个趋势将会延长到10到20年之久。”

日常——70后作家的共同主题

作家黄咏梅、鲁敏、魏微、乔叶、朱文颖

“70后”作家生于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他们所面临的社会现实与之前发生了巨大不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何平就以“生活在溃败与重建的时代”来形容这一代作家的出场背景。

张柠谈到,70后作家出道的时候就是一个后革命时代,那种波澜壮阔的历史的厚重感是间接知识,并不是直接经验,所以这代作家直接表达自我的时候写的肯定是自己的日常生活。“古典文学传统里面,在我们所学习的整个20世纪启蒙文学传统和革命文学传统里面,现代的日常生活经验都是比较匮乏的。”他认为,正是“70后”作家将日常性重新带回了文学,并成为了书写的主题。

研讨会现场

日常生活的书写为什么在70后这代作家突然复苏了,而且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这个问题,评论家洪治纲分析称,这是因为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开始对“人”有了一个科学的理解。“一个人无论多么伟大,90%的时间依然要面对的是日常生活。”他引用杜威的著作《历史即经验》的概念,提出70后的作家作品里普遍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的愿景,就是想呈现完整、立体而非符号、抽象的“人”。“为什么70后作家一开始就是一个日常生活的抒写?因为经历了80年代那种启蒙之后,70后作家非常清晰的接触到这个世界就是日常生活的大建构时代,所有的生活都开始进入合理化的时代,所以在这个里面各种错位的东西慢慢的呈现出来了。”他提出,事实上所有历史的浩波巨澜都蕴藏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像大风吹过,所有的小草都会摇曳,问题是我们怎么发现草的摇曳,从草的摇曳里可以体会出什么。

瓶颈——他们依然在路上

研讨会现场

当一名作家创作到某个阶段时,想要继续突破,就必然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评论家黄德海在会上抛出了一个作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瓶颈期。“我们40岁左右的人如何面对自己的写作瓶颈的问题,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它比讨论我们能否进入文学史更加重要。”

作家魏微也谈到了自己所遭遇的“瓶颈”。她说,自己在年轻时写作可以勇敢鲁莽、不假思索地去写作,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大,顾忌的事情也随之增加,心里有许多的话,都是自己最想说的人生感慨,但是通过小说这种形式,却不大容易写出来。

作家黄咏梅也直言她觉得自己一直都处在瓶颈期。“我觉得每次写作,我都试图想解决一个自己的困惑,无论是技巧上的,还是思想上的。所以我觉得这种瓶颈期可能伴随我一生,直到我不再写了。”

参加研讨会的评论家还有张燕玲、顾建平、申霞艳、徐刚、李凌俊等。(摄影: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