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文朝荣”是这样炼成的 ——专访电影《文朝荣》主演王洛勇

来源:中国艺术报 | 李博  2018年06月27日15:02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赫章县来看看,到海雀村来看看! ”出生于河南洛阳的王洛勇,如今已经能用一口流利的贵州毕节乡音与人们打招呼。在日前举办的电影《文朝荣》首映式上,他就以这样一段“海雀村欢迎你”作为开场白,赢得台下阵阵掌声。

“拍完《文朝荣》后,我走到哪里,都会邀请朋友去海雀村看一看。这不是做广告,而是因为海雀村真的是环境美、东西好吃、人善良。 ”王洛勇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踏上海雀村土地时的情景,“当我望见山林中飘来的薄雾,耳畔回响着林涛的声音,嫩草在我脚下像地毯般铺开时,真的难以想象,这个人间仙境般的村子,当年竟是秃石林立、寸草不生的喀斯特地貌” 。

擦去身上的“洋墨水”

1987年以前,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3元,森林覆盖率仅为5 %,这个苗族、彝族聚居地海拔高达2300米,山大、山多、土层薄,晴天多沙尘,雨天多洪涝。1987年冬天,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开始带领村民植树造林。1988年6月,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目标的毕节试验区建立,海雀村成为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 。在文朝荣的带领下,经过3个冬天的苦战,村民共植树12000亩。此后10年,文朝荣率领村民继续分批次植树。到了2015年,海雀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至6810元,村森林覆盖率上升到70 . 4 %。2014年2月,文朝荣因病逝世,享年72岁。

自从2016年接拍电影《文朝荣》 ,开始走进这位海雀村老支书的内心世界以来,王洛勇就愈发深刻地感觉到,文朝荣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英雄,自己想要“成为”文朝荣,并不容易。因为多年留美学习、工作的经历,王洛勇在日常生活中颇具“洋范儿” ,基本上是不离咖啡和红酒。要接近文朝荣、“成为”文朝荣,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擦去身上的“洋墨水” 。

“艺术就是模仿生活,如果你诠释的人物不像真的、故事不像真的,观众肯定不买账。 ”王洛勇在研究过剧本后,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要找到文朝荣这个角色的饿感、疲劳感和寒冷感。“如果我造假,不去体验文朝荣的生活,一切都靠空想,那海雀村的老百姓一定会觉得很可笑。 ”王洛勇说。

第一次到海雀村,王洛勇就换上了文朝荣常穿的那件绿色工作服,但他很快就发现,衣服太新了,“就像新军装一样” 。于是,他找了把锉刀,捡了块石头,对衣服又砸又磨,将新衣服磨成了旧衣服。在海雀村,一位老人对王洛勇说,自己是在荒山野岭和乱石丛中长大的,对于今天海雀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特别感恩。于是,王洛勇登上了当年文朝荣爬过的山,踏上了当年文朝荣走过的路。

“每当我坐在海雀村山脚下的大石头上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抚摸石头的棱角和石头旁树上的松油,那些充满乡土气的味道,再加上扑面而来的尘土和头上不住流下的汗水,让我的脖子后面长出了老茧,也让我更像一个有烟火气的老农民了。 ”王洛勇为了让自己“成为”当年那个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贫困山区村支书,甚至连文朝荣怎么端锄头、如何卸大背篓、休息的时候怎么脱衣服,都要认真学习、模仿。“这是生存的技术,更是生存的智慧。不身处于真实的环境中,是很难体验到的。 ”王洛勇说。

表演“落地”的过程

在拍摄期间,王洛勇跟村民们坐在一个炕上,同吃同住,牵着他们沾着灰的手,吃着并不算干净的饭,跟他们聊天,了解文朝荣的点点滴滴。有一天,那个老人端详着王洛勇说:“跟老支书比,你有点儿高了。 ”于是王洛勇就驼下了背。一些与文朝荣熟识的村干部和村民看到王洛勇,又拉住他说:“老支书虽然不高大,但很挺拔。 ”于是,王洛勇的脊梁又挺了起来。还有村民告诉王洛勇,文朝荣不太爱说话,但一开口就中气十足。

于是,王洛勇将这些宝贵的细节集合在一起,在大银幕上生动地再现了文朝荣的音容笑貌。“这是表演‘落地’的过程。 ”王洛勇说,“要演好文朝荣,一般的表演技术统统用不上,就得多听、多问。村民告诉我,老支书身上有鼓劲儿,人都退休了,到哪里还都扛着当年种树时的那把镰刀。我就是要演出他的这股劲儿。 ”

拍摄电影《文朝荣》的过程,也是王洛勇学习、进步的过程。“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怎能不为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人民放歌?什么是市场?人民就是市场。什么是水平?人民欢迎就是水平。 ”他感慨道,“在今天市场的潮流中,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回到抒人民之情、讲人民的故事上来,我们要表达人民的愿望和想法,与人民共呼吸、心连心。 ”

王洛勇还记得,一次剧组在山上拍戏迷了路,费了很大劲才回到村里,但一到村口,老乡就立刻将热乎乎的饭菜送到了他们面前,很多剧组工作人员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剧组离开海雀村前,老百姓们争相为他们送来自家种的土豆,一种亲人般的情感弥漫在空气之中。“不踏上海雀村的土地,不与村民们打成一片,不经历这样接地气的创作实践,我们就永远不会理解,生活才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源泉。 ”王洛勇说。

一个真实而简单的英雄

当初王洛勇决定接拍《文朝荣》时,有朋友劝诫他,“你总是接这种主旋律电影,小心以后没人找你拍戏” 。王洛勇坦言,自己从没有过这种担心。“我接拍《文朝荣》 ,不只是因为它是主旋律、有正能量,而是因为剧本真的打动了我。 ”王洛勇表示,文朝荣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人,简单到让人们忽略了他是一个英雄。“他是中国农民在艰苦地区求生者和建设者的典范,他那像火山一样燃烧的求生愿望,其实特别单纯,就是要让山上长出树、让村民吃上饭、让男孩子娶得起媳妇、让女孩子不用嫁出去。 ”

王洛勇认为,文朝荣敢于梦想,更敢于下力气去追求和实现梦想,正是基于这种勇气,他完成了一桩伟业。在近30年的时间里,文朝荣带动家人、村干部和群众,不停歇地植树造林,改变了贫困山村的面貌,将一片不毛之地改造成良田乐土,让老百姓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

在王洛勇看来, 《文朝荣》是一部浓墨重彩地记录英雄、塑造英雄、礼赞英雄的扶贫攻坚题材主旋律电影,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有人觉得《文朝荣》这样的主旋律电影脱离现实生活,其实恰恰相反。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让我们享受着和平的时代和相对富足的生活。但无论身处什么阶层,我们每个人仍然对现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满足,还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王洛勇表示,从今天的相对不满足到未来的满足,在这个发展前行的过程中,我们是可以借鉴文朝荣的工作方法、生活方法、处世之道和人生态度的。

与此同时,王洛勇认为,如今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压力巨大的社会环境中,其实与文朝荣初到海雀村时面对的恶劣自然环境十分相似,“文朝荣勇敢的态度和坚持、信念,他对自我、对家庭、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观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相信每个人都会受到启发,寻找到应对压力、走出困境的方式与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