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聊聊儿童科幻画中的误区

来源:《科普创作》 | 金霖辉  2018年06月28日09:18

如今,在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儿童科幻画很受欢迎。比起那些科技模型、机器人制作来说,科幻画的适合年龄范围大,可参与度高,需要的工具简单,现场效果佳……家长老师都说:科幻画,既省钱又省事,涉及想象还能动脑益智。

很多学生家长回忆,科幻画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风靡校园,那时候没有网络,电视里的频道也不多,看图画书是孩子的最大乐趣。早期杂志《富春江》《知识就是力量》《奇谈》上经常刊发国内外科幻美术作品,《科幻世界》《奥秘》的封面更为精彩,很多人因此知道了科幻小说、科幻故事这种文类,知道了有种绘画艺术叫科幻美术。那会儿的孩子,只要拿张纸,最想画的就是机器人、飞船和火星……而现在的孩子画得比他们的父母好,老师为何仍说缺乏想象力?

两届高考作文涉及科幻写作,因此,已经有学校开设了科幻故事、科幻作文、科幻小说的写作课程,但科幻画的专业课程一直鲜有学校开设。

科幻画的画面中,必须有根据科学内容而释放的想象力。根据我多年的经验,其科学依据越前沿越好,越贴近生活越容易被读者理解,当然,基础美术功底是不可缺少的。

有学校老师一味地提倡孩子的想象力,忽略了科学元素。这样绘制出的作品容易变成魔幻或奇幻。举个例子说,科学地把猴子(猿)拟人化,就是科幻大片《猩球崛起》里的凯撒。去掉科学元素,直接拟人就是古典名著《西游记》里的孙悟空。

科幻画的定义就像科学一样,来不得含糊。

儿童科幻画要具备4种属性:科普性、幻想性、童趣性和唯美性。

科幻画要求孩子对科学有一定的认识,这一点最难。在中国,10岁孩子的自然科学知识积累量很低,获取渠道都是课外书。可喜的是,恒星、行星、卫星、银河、半人马座、黑洞这些词儿很多孩子都听说过,甚至都能讲出大概。10岁孩子正处在知识学习积累阶段,除了在学校吸收课本知识,还应该在课外补充科学知识,像科技馆、天文馆、恐龙博物馆等地都是学知识的优选。北京和成都每年都有几场科幻盛会,会邀请科幻作家、科学家座谈。科幻作家是未来世界的设想者,其读者人群多是青少年科幻迷。中小学生的家长真应该带孩子去听一听,或许是个不错的科幻“课堂”!

科幻如此深奥,可是反转的地方在于,一说到画科幻画我们的孩子却感觉轻松和简单。他们提笔就画,天性解放的画风真是可赞!但作品画完后很难挂上展墙。在孩子作品中,关于宇宙星空的画面出现得最多,其次是外星人、机器人,这两类题材占50%以上。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孩子眼中的科技趋同性为何如此之高呢?没有素材,或者说没去搜集素材,再或者说不知道去哪里收集素材是主要因素。拼凑的素材被来回使用。曾看到一幅题为《未来工厂》的11岁孩子的作品,机器传送带上摆满孩子喜欢的辣条、薯片、海苔、乐高和iPad……就像野比大雄家的机器猫肚兜。无论什么时代,科幻画都能锻炼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和思考,为此,孩子要有针对性地“收集”科学素材,比如机械朋克类、基因动物类、火箭飞船类、宇宙星空类——家长可以理解为学习科学知识。

没有故事性,也是多数儿童科幻画的问题。换句话说,画面传递出的故事不精彩!不否认,很多早期科幻画是为科普绘制的附属插图,本身就没有什么故事性,只是为了秀。比如早期鲍里斯·瓦莱的科幻画就是为了秀肌肉、秀俊男美女,也是秀画家本人的油画功底。再比如加藤直之的作品是秀飞行器笔触,秀日本的大和太空舰船之伟岸,以表达作者对太空的渴望。这样的秀,对于儿童科幻画来说是不适宜的。因此,儿童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突出故事性。曾经有一幅画作是描绘海底世界,在绘画的说明上,孩子是这样描述的——“海底世界什么都有,我们穿着潜水服,漫游在海底捉螃蟹吃,漂亮的鱼姐姐拿着海星给我们照亮,一只机器螃蟹出现,我们要和它斗争!”为了保护小画家幼小的心灵在此就不多评价了,但没有想法和生硬编造真是可怕。

举一桩“由一幅画引出的经典科幻血案”,瑞士画家吉格曾经画过一幅关于宇航员的画。在外星金字塔中,人类宇航员发现一只“蛋”。当身穿宇航服的探险者靠近“蛋”时,蛋中的怪兽破壳跃出,黏在宇航员头盔上。画面中没有太空,甚至没有飞船,只是金字塔中的异星环境色,让观众感到了危险。宇航服,标志着在外星探险的地球人。蛋,标志着外星生物生命延续。后来,此画被20世纪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于1979年5月搬上美国银幕。这就是《异形》(Alien),是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太空科幻电影。

不知何时,我们的孩子喜欢画大场景,东西很多,主体分散。场面永远是宏大的;画中常出现国家标志,要是不画上国旗,好像就不能表达他们爱国的心。其实,儿童科幻画最可贵的是儿童天性创造力的释放。一张纸上的主体要少,元素须精。儿童科幻画的精,不是精致,是精细。让孩子画机器人,但多数孩子画的机器人身上都没螺丝、铁板接缝、接线桩……

水生物八爪章鱼是离不开水的,但可以想象给它穿上注水的“太空服”,它就能来陆地。如果给人类航天员设计太空服只要两条裤腿的话,给章鱼设计要几条裤腿呢?

我们的世界是三维的,纸片人是几维?他们为什么发抖?其实他们不是害怕,他们是在和我们打招呼——用身体颤抖发出声音,是在说:你好!

这样的引导下,孩子的画面就会充满童趣且不失科幻本质。

或许是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孩子眼中的未来世界不是星球大战,就是星际争霸。流血爆炸的场面会把未来想象得过于凝重。其实我们的未来也可以有趣有料、有色彩。比如:

画机器人老师上课,她有32只眼睛,即便背对着学生写黑板时,也能盯着座位上每个孩子。

未来警察,他们怎样为飞车开罚单?

曾经的我们背着沉重的书包上学,能否让书包背着我们呢?

家中洗衣机要是会叠衣服的话,就更好了。

外星宠物会放电,那种电能给手机充电吗?

会折叠的房间,乱了也不用收拾……

总之,把内容焦点拉得越近越好。

曾经有一份少儿出版物对年满11岁青少年做阅读调查:在中国一线城市读过一本8万字以上长篇科幻小说的人数占11%,读过三本以上的占2%。相比之下,阅读过古典名著的占比非常高,达到90%。据分析,之所以很少有孩子阅读科幻小说,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而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大环境。目前,孩子对科幻的认识来源于影视动画和游戏,那些先入为主的画面,会影响、也容易限制孩子对科幻绘画的想象力。

日前,参加世界儿童“和平海报——和平的未来”绘画比赛活动,感受深刻的是——小画家绘制的主题不明确。主办方的比赛要求很清楚:和平的未来。孩子可以在画面中描绘对和平未来的感知。尽管主办方一再强调要扣题,但多数儿童画非常漂亮,但就是没有未来感。

科幻画或许比其他题材风格的绘画更需要积累科学知识,更考验想象力。建议孩子多看科幻小说,看不懂的科技元素可以上网去查,一定要看文字,练习文字符号在大脑里转化成图像。要是作者写的和你想的不一样,那恭喜你!你已经入门了。

锻炼孩子多想一步,主动去多想,想清楚再动笔。多提问题,飞船是在哪里飞?公路上?还是水中?如果在太空真空里,它的造型、防护、动力尾迹能和地球上的一样吗?在基础绘画观察训练中多下功夫。让爸爸打开汽车机器盖子,看看汽车里的零件。去自然博物馆,画一画那些生物标本……锻炼观察立体实物,不要只看百度图片,只有立体物件才能充分理解它们的结构。

在此,顺便聊两句当下颇具争议的中国科幻电影。很多国内科幻爱好者,都一直期盼中国影坛能出品一部中国科幻精品。中国作家的科幻小说,如《三体》《北京折叠》都已经拿到了世界级的科幻奖项。为何却一直拍不出像样的科幻大片?

这与我们薄弱的科幻美术基础教育息息相关。目前,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清华美院、鲁美、北电美术系、中戏舞美系等院系对科幻艺术课题少有涉及,科幻电影的概念设计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据说科幻剧组中的美术师问编剧:“您要的机器人长什么样?”编剧说:“我要是知道就不用你了!”这样的笑话在其他非科幻题材的剧组很少出现。许多出版社和科幻小说作家也抱怨,找个优秀的科幻插图画家很难。因为画者、设计师先要理解那些严谨而枯涩的科学定义,而学美术的,当初学的基本是文科,别说天文,即便数学、物理、化学都是选修,是不记学分的。

笔者作为北京市石景山少年宫儿艺部一线美术老师,经常能看到孩子意想不到的作品。虽然他们的绘画技法还谈不上成熟,但他们想象的故事真是可圈可点。孩子的视野在变,能力在变,美术教学也该改变。在急于求成的大环境下,三分钟热情要不得,要对孩子多些耐心。科学文艺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没有厚积何来薄发?科幻美术虽任重道远,但希望的曙光已经乍现。